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 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 “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 “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生平:风景与田园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孟浩然一生 【查看全文】
2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临洞庭上张丞相》赏析: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春晓》诗歌鉴赏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 【查看全文】
4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晚泊浔阳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原文鉴赏【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 【查看全文】
6 初秋唐孟浩然古诗导语: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初秋唐孟浩然古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秋唐孟浩然古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