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为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由此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
指东吴),诗开篇既未点题意,也不叙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邻”,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胸怀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转到正题上来,语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 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来,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还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阔大者愈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因此而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远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铺垫充足,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诗人怅然远望的送别之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富神韵。
相关阅读
1 《与诸子登岘山》全诗鉴赏
导语:《与诸子登岘山》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主要讲了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查看全文】
2 古诗《山中逢道士云公》赏析古诗《山中逢道士云公》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 山中逢道士云公 孟浩然 春馀草木繁,耕种满田园。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诗词《清明日宴梅道士房》的诗意赏析《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内容】: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作 【查看全文】
4 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导语:《宴梅道士山房》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吟咏道士山房中的景物,反映了作者失意之余的离俗之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宴梅道士山房》赏析,欢迎 【查看全文】
5 诗人孟浩然简介我们都知道孟浩然一生不得志。那关于孟浩然的一生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人孟浩然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 【查看全文】
6 分析生活经历对王维孟浩然诗风之影响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经过他们二人的创作努力,山水田园诗成为盛唐诗坛的一朵奇葩,充实了唐诗的艺苑。但由于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山水田园诗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