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发布时间:2015-03-02 00:00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为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由此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

  指东吴),诗开篇既未点题意,也不叙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邻”,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胸怀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转到正题上来,语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 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来,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还是恨 “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阔大者愈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因此而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远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铺垫充足,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诗人怅然远望的送别之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富神韵。


相关阅读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过融上人兰若》

《过融上人兰若》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 【查看全文】

3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阅读答案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作者:唐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注释: ①定:究竟。 ②祓禊诗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诗词《早寒有怀》

《早寒有怀》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内容】: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作者】: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诗歌创作特点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