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2015-04-29 00:00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韵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做到了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赏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孟浩然以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成功地创造出一个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诗增添了风采。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初秋》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 【查看全文】

4 读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体现出的人际之交,让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慨然相叹。 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地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送陈七赴西军》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注释: ①这首诗选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