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唐诗鉴赏

发布时间:2015-06-25 00:00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二十一年(733),漫游吴越之后,在还乡路上,途经九江时,晚泊浔阳,眺望庐山所发思古幽情之作。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

  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唐三体》卷六何焯评这首诗:

  “发端神来,所以虽晚而极望也。眼中意中前后两层透出望字神味。..后半写望字闲远空阔。”沈德潜也说:“但闻钟声,写望字意,悠然神远”(《唐诗别裁》卷一)。

  清代标举“神韵说”的诗论家王士祯,很推崇王维和孟浩然。他曾举孟浩然的这首诗作为“神韵”的范本,并且评论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者也”(《带经堂诗话·入神类》)。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

  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古诗中的道家情怀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向来被大家冠以隐逸诗人的称号,不仅因为孟襄阳终身未仕,而且他的诗歌确是暗合了道家的一些思想,也流露出了对道家的羡慕。 王国维在他的代 【查看全文】

2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什么

中唐时期的诗人,并称为王孟韦柳。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诗中的女子形象

导语:孟浩然现存260余首的诗中,有关女性主题的诗歌只有6首。就是在这为数不多的6首诗中,孟浩然成功的塑造了6个形象鲜活又各有千秋的女子形象。这些女性主题的诗与之名声在外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之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查看全文】

5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唐诗《与诸子登岘山》原文鉴赏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