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轶事典故

发布时间:2015-10-13 00:00

  人生的成就谁说就只有官位一途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已经40岁的诗人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第了。不用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郁闷。而他在湖北襄阳隐居时就曾努力读书写作,30年来,他真可谓拥有了满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使得孟在长安也颇有诗名。但他在应试时却竟然失利,不难想像,他内心里自然也就更为懊丧了。

  早些时候,孟还记得在一次诗人聚会时,因他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以为像这样清绝的作品一般人是难以写得出来的。对此,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但命运就是喜欢跟他闹着玩儿,他在这次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诗人一时又觉得难以启齿;所以,事情就在这样犹犹豫豫中给拖着了。然而,假如就这样两手空空儿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无疑又是很不愿意的,毕竟这次出来的目的还远远未能达到嘛。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

  刚写罢诗,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①

  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如今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忙呢?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有小书童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驾临了!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则无疑更为紧张,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皇上,但只是如今,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轻一推,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大驾光降。等待玄宗坐定,此时,王维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因为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玄宗在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了诗作吗?"孟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孟遂把刚才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正当听到"不才明主……",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他遂让孟回归终南山去了。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诗人孟浩然,只得失意地离开了京城长安;但由于他那卓绝的诗才,历来就成为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即是其形象化的说法;而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地对待人生呀!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即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也奈何不了你奋力前行的步伐!

  按:① 一般来说,此诗并不属于近体诗"五律",尽管几乎所有的选本都把它作为"五律"入选,如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即是如此。盖首句格律为"仄仄平仄平",而且末尾平声字属于押韵者,尽管对句中"归"字为平声,但它似乎并非属于人们常见的"隔句拗救"格式。然而,这种诗格在孟浩然集里却颇多见,大诗人李太白诗集中亦颇不少,这似乎又可视为正常格律外的一种特殊"近体诗"了。② 此据《新唐书》,实本于《唐摭言》。至如《唐诗纪事》以为孟因张说之荐,而《增修诗话总龟》则又言李相推荐;盖一事而传闻异辞若此也。

  《新唐书》

  原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符载以笺叩泽曰:"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开元、天宝间,同知名者王昌龄、崔颢,皆位不显。

  译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后来樊泽担任节度使,当时孟浩然的墓碑毁坏了,符载写信给樊泽说:"故隐士孟浩然,文才杰出,去世多年,后人衰落,湮没于田野之中,大家都怀念他,行路的人到此都大发感慨。上一任节度使打算为他改建一座大墓,全州的搢绅,听到消息都很兴奋。如今因为对外迫于战事,对内为宾客操劳,一拖再拖,一直没有时间。就算有好事者打算改建,也没有完成先生的宿愿。"樊泽于是在凤林山南又给孟浩然刻碑,隆重的祭奠了他的坟墓。

  起初,王维路过郢州,在刺史亭画下了孟浩然的画像,因此叫此亭为浩然亭。咸通(唐僖宗)年间,刺史郑諴认为贤人的名字不能冒犯,改名为孟亭。

  开元、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和孟浩然齐名的王昌龄、崔颢,官位都不高。


相关阅读
1 孟浩然 春晓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古诗《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原文鉴赏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 ji )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 【查看全文】

4 浅谈孟浩然田园诗的特点

孟浩然是继陶渊明后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多在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身处其中的愉快,语言朴素而有韵味。 东晋末年,陶渊明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悠闲恬静的情调写了不少描 【查看全文】

5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译文及注释

《晚泊浔阳望庐山》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译文 经过了几千 【查看全文】

6 从《夜归鹿门歌》看孟浩然的隐逸

导语: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通过诗歌表达隐性志向。《夜归鹿门歌》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