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孟浩然诗具有清与淡的特色。“清淡”的形成,就其原因与时代背景及自身经历相关。作为一位布衣才子,他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自然之间,在山水自然、隐居田园中找到了自我灵魂的归宿,实现了自我与客观现实的平衡。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清淡”著称,对唐诗的成熟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一、形成“清淡”的原因
孟浩然诗的“清淡”是与其一生的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经历很简单,其流传至今的诗歌中,多是写游玩山水、隐居田园乐趣的。这位在仕途上不得志,终身布衣的孟夫子,在自然山水、田园隐居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取得了自己与客观现实的平衡,并且运用“几乎看不到诗”的技法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及隐居时的那份清谧静逸表现了出来。
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孟浩然处在开元盛世之际,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孟浩然不需要借助游玩山水来放浪形迹,也不需要借助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托物言志,抒发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而孟浩然又生活在一个颇为富足的小康之家,也不必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忧;并且他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游历。因此他有着一生都过着游山玩水、田园隐居生活的现实基础。孟浩然诗中的“清”也与自己内心的知足保和有关。《重订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孟山人”学陶“得其闲远”,孟浩然自己在诗中也写道:“常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可见其对陶渊明的仰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傲及冲和平淡的心境深深影响着孟浩然,所以其在归园隐居、寄情山林中能以一颗“忘机”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像盛唐时代的许多士子一样,孟浩然也有济世报国的宏图理想,也渴望在那个太平盛世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一试身手,但他却不迷醉于仕途。孟浩然于开元十二、三年间游历洛阳,想趁此时广交贤达,博取令誉,然后通过援引走上青云之路,然而当时却少人援引,所以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这一年他已经年近四十了。但是,与盛唐时代汲汲功名的许多人不同,孟浩然一试不第后,再也没有做“登龙门”的尝试,而旋即纵情山水,过着优游的隐士生活。晚年,孟浩然虽然也入了张九龄的幕府,但是在其短暂的幕府生活里也还有归欤的叹息:“四时年籥尽,千里客程催。”(《荆门上张丞相》)综观孟浩然的一生,他虽然也有过出仕的努力,也有过从幕经历,也常常提及自己“心怀魏阕”,但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里都过着闲游山水、隐居田林的生活。虽然孟浩然在江湖之中也有“空复子牟心”(《初下浙江舟中口号》)的感喟及“不才明主弃”(《岁晚归南山》)的哀怨,也有“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至越》)的佯狂,但那只是为数不多的自伤之辞,是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性格使然。孟浩然在诗中更多的则提到了山水田园之趣及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然,他知道生活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所以,在李白眼中,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的地道的隐士。正是由于一位隐士,将自己游山玩水、隐居田园以及羁怀孤独的感受渐入到诗歌中,才使孟浩然的诗歌出现一种“清境”,其清秀,其清雅,其清旷。这种“清”不仅来自于所描写的山水客体,更来自于诗人自身的心境。孟浩然在他的诗歌中自述过“兴是清境发”(《秋登万山寄张五》),也可见他自己对“清”的境界的偏爱。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也都过着游山玩水,素产田园的生活,其诗也有豪壮之兴,也有逸怀之气,但更多的却是融入诗人主体气质的,与山水田园有关的清境之兴。
二、“清淡”的特征表现
1、孟浩然描绘景物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似乎毫不着力,却富超妙自得之趣。这种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便臻于 “清空”境地[1]。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第二章中将孟浩然列入“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中,与“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相对举,并且说:“遇景入咏时,他(孟浩然) 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2]“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2]
对孟浩然诗“清”的特点,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这样评价:“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清者,超凡绝俗之谓,非专于枯寂闲淡之谓也。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谷,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 徐昌谷清而朗,高子业清而爽。”孟浩然的诗喜用清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六)也这样高度评价过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下面随举几例孟诗中直接出现“清”字之句: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菏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落日清川里, 谁言独羡雨。(《西山寻辛谔》)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二月湖水清, 家家春鸟鸣。(《晚春》)
试览镜湖物, 中流见底清。(《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归途未忍去, 携手恋清芬。(《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相关阅读
1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题义公禅房》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题义公禅房》解读: 这是一首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是怎样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向来被大家冠以隐逸诗人的称号,不仅因为孟襄阳终身未仕,而且他的诗歌确是暗合了道家的一些思想,也流露出了对道家的羡慕。 王国维在他的代 【查看全文】
3 有关孟浩然的古诗二十首导语: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孟浩然的古诗二十首,欢迎大家参考。 有关孟浩然的古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为何烟花三月去扬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提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旧历三月,到长江边登楼东望,能看见什么?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查看全文】
5 过故人庄 孟浩然过故人庄 作者: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诗词《秦中寄远上人》的诗意赏析《秦中寄远上人》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内容】: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作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