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孟浩然的求仕诗

发布时间:2017-06-16 00:00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政治生活局面。

  很多人推崇孟浩然,无非是因为他那些可以与王维相提并论的山水田园诗以及他那“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高尚情操。然而,孟浩然虽然以隐士终生,但并不代表他不期望出仕。

  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中,他这样说到:“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赢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孔子曾说:“三十而立”,而自己三十既过,却一事无成,面对这样的现实,孟浩然只能长吁短叹。他虽“一心慕夫子,怀毛公”,然而面对“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的现实,不得不发出“安能守固穷”的感叹。他在另一首诗中也这样写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由于生活的逼迫,他期望朋友们能够给他出谋划策或者加以援引。

  四十岁时,孟浩然北上长安,企求入仕。一个没有背景,深居简出的人要走上官场,是很难的。所以,孟浩然这次进京,除了获得了诗名之外,并未获得一官半职。看透官场黑暗的孟浩然,希望彻底落空了。于是愤然离京到江淮吴越各地漫游。

  在离别王维之前,他作诗一首《留别王侍御维》,借以表明心迹: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异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作者半生寂寞无闻,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只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寻得芳草。然而,这入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不仅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反倒给自己平添了几丝烦恼。早知如此,悔不该与故人相违,实不如固守清贫,倒落得个自由自在。

  虽然嘴上这样说,孟浩然还是在张九龄府中做了几天幕僚,最终还是退隐山林。

  其实,在此之前,孟浩然就已经料到自己求仕的道路不会那么平坦。他在《归故园》一诗中,就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个简短明了的概括: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相传,他曾在王维家里对玄宗朗诵该诗,从而获罪遭贬。或许,正因为如此的遭遇,终结了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使之能一心用在山水田园之上,从而成就了与王维并称的孟浩然。

  拓展: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生平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相关阅读
1 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 【查看全文】

2 孟浩然唐诗《耶溪泛舟》赏析

《耶溪泛舟》为盛唐时代大诗人孟浩然所著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一幅落日余辉中,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的耶溪夕照图,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与和悦 【查看全文】

3 孟浩然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孟浩然能在众星璀璨的盛唐诗坛得到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及杜甫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的美誉,足见其诗作的深意和艺术价值。 孟浩然,善为田园山水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唐诗《晚泊浔阳望庐山》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 晚泊浔阳望庐山1 挂席几千里2, 【查看全文】

5 《宿建德江》孟浩然古诗的完整意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译文 【查看全文】

6 孟浩然古诗《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古诗《與諸子登峴山》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畱勝迹,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