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出塞其二

发布时间:2016-08-29 00:00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下面和小编一起王昌龄的出塞其二!、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简析】

  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赏析】

  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扩展:练习及答案】

  8.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答:“寒”字暗示了战事持续之长,战情之酣,酣到“忘我”的境界。(2分)

  9.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4分)

  (2)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寒冷,突出了战争之惨烈。(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答: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相关阅读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著名的诗人李白的代表作,是为好友王昌龄所写,也抒发了为好友王昌龄被贬的悲愤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欢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 【查看全文】

3 第05集_出塞_王昌龄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出塞》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下 【查看全文】

4 春宫曲全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

《春宫曲》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个景象呢?表达了诗人王昌龄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 【查看全文】

5 简析王昌龄的“意境”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导语:宋代意境理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严羽,他针对一部分宋诗以理胜而不讲求意境的倾向,在缅怀盛唐诗歌并在王昌龄及唐代所有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经验的启发下,提出兴趣说。 【查看全文】

6 王昌龄集编年校注

《王昌龄集编年校注》是2000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昌龄。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