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赏析

发布时间:2016-10-21 00:00

  引导语:韦应物的《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这首诗从嘉陵江两岸景物,险崖与急流等景象,让人联想到水性与石质。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

  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从这一自然现象中,读者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

  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翻译

  击凿山崖飞泻急速的水流,号称是远古的大禹遗迹。

  晚上旅馆佛寺的大门喧腾声,独自一人夜里睡觉不能安然熟睡。

  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

  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

  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

  注释

  ①嘉陵江,在今四川I省境内,为长江上游支流。上人,唐人称僧人为“上人”。

  ②泄,渲泄,排放。奔湍,奔腾的激流。

  ③神禹迹,传说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遗迹。

  ④自,本来,原来。云,语助词。

  ⑤相激,相撞击。

  ⑥雷转,像雷声一样回旋。空山,空寂的山间。

  ⑦“贻之”二句:贻,赠送。之,指上面提出的问题。

  ⑧道门,佛门。旧,故旧,朋友。道门旧,即深上人。

  ⑨了,尽,结束,引申为解决,解答。

  ⑩物我情,指客观外物的实情与主观自我的认识。这二句是说,我把个问题呈请佛门旧友深上人,望能给予透彻的解答。


相关阅读
1 诗人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韦应物的悼亡诗及墓志都反映出妻子在韦应物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悼亡诗创作的初衷。 大历年间是唐诗由盛唐转入中唐的过渡时期,韦应物是这一转变中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对韦应 【查看全文】

2 韦应物西塞山

引导语:西塞山风景区位于黄石市城区东部长江南岸,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点众多,属于国家3A级旅游景区。唐代诗人韦应物也曾做过一首诗《西塞山》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面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送终》

韦应物的《送终》是抒写送葬的场面和诗人惨痛的心境的,十分感人。 送终 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 【查看全文】

4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赏析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寄李儋元锡⑴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这是《闻雁》的全文,《闻雁》这首诗是出自唐代著 【查看全文】

6 韦应物《对芳树》

《对芳树》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所作的一首悼亡诗,作者因看到园中的花树,依然一片生机,而攀条摘花的人,却已逝去,生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原文: 对芳树 韦应物 迢迢芳园树,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