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09:11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出自唐朝诗人杨炯的古诗作品《从军行》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解说】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相关阅读
1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其古诗全文如下: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 【查看全文】

2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出自南北朝诗人谢朓的作品《同王主簿有所思》,其古诗全文如下: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注释】 ①佳期:这里指行人的归 【查看全文】

3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作品《还自广陵》,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注释】 ①广陵 【查看全文】

4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上李邕》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 【查看全文】

5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辋川集斤竹岭》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注释】 ①斤竹岭:谢灵运有《 【查看全文】

6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八阵图》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1、盖:超过 2、八阵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