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09:15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出自唐朝诗人吕岩的古诗词作品《牧童》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2、卧月明:躺在地上看月亮
  【翻译】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鉴赏】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http:///c/2203.html,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相关阅读
1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其古诗全文如下: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 【查看全文】

2 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溪居叟》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溪翁居静处,溪鸟入门飞。 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 见君无事老,觉我有求非。 不说风 【查看全文】

3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出自唐朝诗人孟云卿的古诗作品《寒食》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释 【查看全文】

4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出自宋朝诗人翁卷的作品《野望》,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 ①一天:.指 【查看全文】

5 是谁家本师绝艺,檀槽摇得如许。半弯逻沙无情物,惹我伤今吊古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是谁家本师绝艺,檀槽摇得如许。半弯逻沙无情物,惹我伤今吊古出自清朝诗人陈维崧的作品《摸鱼儿是谁家本师绝艺》,其古诗全文如下: 是谁家本师绝艺,檀槽摇得如许。半弯逻沙 【查看全文】

6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蜀相》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