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09:18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⑴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脁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翻译】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赏析】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长长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
  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水》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表现出来的美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相关阅读
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词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四句,其全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查看全文】

2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出自近代诗人郭茂倩的古诗作品《长歌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 【查看全文】

3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绝句四首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注释】 ③ 【查看全文】

4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望木瓜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注释】 木瓜山,在贵阳县木瓜铺。木瓜: 【查看全文】

5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放言五首其三》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查看全文】

6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