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作品《女冠子·四月十七》,其古诗全文如下: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注释】
⑴女冠子:词牌名。
⑵佯低面:假装着低下脸。
⑶敛眉:皱眉头。
⑷魂已断:即“魂销”。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翻译】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女冠子·四月十七》这首词在《草堂诗余别集》中题作《闺情》,可看成是女子追忆与情人的相别以及别后相思,抒发了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词句质朴率真,哀惋动人,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上片忆与郎君相别。“四月十七,正式去年今日。”连用记载日期的二句,在整个词史上少见。似乎是脱口而出,有似乎是沉醉之中的惊呼。“正是”二字用得传神,表现出记忆之深,让人如闻其声。“别君时”非常直接地点明让这个少女如此痴迷的原因。原来是与郎君分别了,痴迷、沉醉于苦苦的相思忘了时间的飞逝,忘了四季的轮回,忘了身在何处。好像是在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别离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这一年似快又慢,快是指别离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蕴涵了无数煎熬,无数牵挂。“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佯”是掩饰,但不是故意做作,是基于感情的真挚。害怕郎君发现脸上的泪水,而牵挂、担心,而假装低头;“含羞”是别时有千言万语却有无从说起,欲说还休,难于启齿。这两句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送别时女子玲珑剔透的面部表情,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
下片抒别后眷念。“不知魂已断”,是过片。“魂断”紧扣上片“别君时”,承上;只好“空有梦相随”,启下,过渡自然,不留痕迹。“不知”故作糊涂,实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知是当时,是如今,还是这一年,却又不知。事实上,三者已融于一起,无从分别,也无需分别。君去人不随,也不能随,只好梦相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这里的梦是凄苦的,是在无法选择的前提下,不得不选择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见相思之深,相思之苦,相思之无奈。“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天边月”与首句“四月十七”在时间上相应。“无人知”即是不知,重复上文,加强凄苦。魂销梦断都无法派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对月倾诉了,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没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仅知,还理解,更会把这一切记住,作为见证。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更见其孤独,寂寞。况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虚乌有。寄托相思,相思却更浓,排遣相思,相思却更深。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少女受相思折磨,为相思煎熬,楚楚动人,愈发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词也可以看成是男子对女子的回忆。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昏镜词》,其古诗全文如下: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 【查看全文】
2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出自唐朝诗人李煜的作品《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查看全文】
3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雨后望月》,其古诗全文如下: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 【查看全文】
4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其古诗全文如下: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 【查看全文】
5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自宋朝诗人张俞的古诗作品《蚕妇》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妇:养蚕的妇女。蚕, 【查看全文】
6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出自于诗经作品《淇奥》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