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着”出自唐朝诗人李存勖的作品《一叶落·褰朱箔》,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叶落,褰朱箔。此时景物正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注释】
①褰:揭起。朱箔:红色的帘子。
②萧索:萧条、冷落。
【翻译】
透过珠帘,看窗外一叶飘零;掀起珠帘,看帘外萧条的景象。月光照到画楼使人感到寒意;秋风吹起了帘幕,触景怀人,不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
【赏析】
秋风落叶,景物萧索。触景怀人,能不勾起往事的回忆!“思量着”,余味无限,耐人寻思。这首小词借景抒情,睹物思人。“画楼月影”,“落叶西风”,意境优美,情韵绵长。这首词的作年、本事均无考。从词中所写的景物来看,当属悲秋怀旧之作。
首句“一叶落”被用作调名,可见在全词中地位之重要。《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原是,见微知著、以近论远之意。由此而来的“一叶知秋”的成语,则包含着人们对于时序变换的特殊敏感。李存勖是武夫,对哲理未必有兴趣,但对时序的变换是有感触的。透过珠帘,他看到一叶飘零,立即引起了严重的关注,以至要掀起珠帘,看看帘外的萧索景象。戎昱《宿桂州江亭》诗“露滴千家静,年流一叶催”,也许可以借来概括此句的第一层意思。一年的好光景即将逝去,怎能不感惜时光易逝呢?
不过,“一叶落”的意象在唐代的诗词中也时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韦应物《送榆次林明府》:“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韩翃妻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都是显例。尤其是韦诗,此词的前三句可能是从它化出来的,“萧索”、“一叶”等词不象是偶然的巧合。因而有理由认为,李存勖由“一叶落”所引起的感怀,与离情别绪的关系更密切。尽管他意中的离人是谁,已无从考索,但从“此时景物正萧索”的感慨中,可以窥见他的心境是相当苍凉落寞的;又从“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两句,可以看出他确有所思。对月怀人,临风思远,原是人之常情。虽然史称李存勖“其心豁如也”,但置身于此境,也不能无动于衷。古乐府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相比较而言,“画楼”两句思致稍显深沉,而托物兴怀则同,因此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末两句:“吹罗幕,往事思量着。”隐约点到了全词的主旨,而“往事”究竟指什么,则始终不肯说破。作者故意留下的这点模糊性,不仅有助于词境的浑成,而且还使全词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读来愈觉悠然神远。难怪俞陛云激赏地说:“庄宗《一叶落》词,其佳处在结句,与《如梦令》同一机局、‘残月落花’句,寓情于景,用兴体也。‘往事思量’句,直抒己意,用赋体也。因悲秋而怀旧,情耶?怨耶?在‘思量’两字中索之。”(《唐词选释》)李存勖的词作大都写于作公子时期。其后用兵,“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五代史补》)应该说,像李存勖这样的词家,在词史上也数得上是“一奇”了。
相关阅读
1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 【查看全文】
2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拟古苍苍谷中树》,其古诗全文如下: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 【查看全文】
3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帷愁独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帷愁独入出自唐朝诗人牛峤的作品《望江怨东风急》,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帷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倚门立,寄语薄情郎: 【查看全文】
4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长干行忆妾深闺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 【查看全文】
5 结束萧仙,啸梁鬼、依还未灭。荒城外、无聊闲看,野烟一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结束萧仙,啸梁鬼、依还未灭。荒城外、无聊闲看,野烟一抹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满江红甲辰岁盘门外寓居过重午》,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束萧仙,啸梁鬼、依还未灭。荒城外 【查看全文】
6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