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0:29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出自宋朝诗人李曾伯的作品《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注释】
  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吴履斋,即吴潜。
  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
  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
  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
  翻:一作“如”。
  离离:草深的样子。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
  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
  堪怜:可怜。敝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翻译】
  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长江浩浩荡荡直泻而去,上面的金山和下面的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我国东南除此地外,哪还有如此胜景!晴天下的上依然是翠绿一片,怒涛就放佛和雪一样白。边塞的草已经繁盛,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可怜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淮西的父老乡亲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两淮阃帅尚且如此,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罢了,罢了,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赏析】
  宋淳熙六年(公元1246年),词人48岁,正任两淮元帅,掌握一定兵权。吴潜与曾伯为同时代人,年长于曾伯,官居左丞相。吴潜曾作《沁园春·多景楼》,曾伯此词即是和其韵而作。
  上片触景抒怀,情融景中。开首“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奇”字,表现出了奇妙的视觉幻象。“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画面进一步活跃起来。看吧,江面开阔,水雾缭绕,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边,只能模糊地看见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动地绘上令人神往的一笔。灵动的笔触一转,绘出浪声阵阵,一浪高过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滚。句中“怒”、“翻”二字,将气势浩大的江涛表现得极有力度。江边苇草丰茂,江船迎风击水前进。登斯楼也,睹其江水、远山、烟波、怒涛、塞草、行船,画面生机盎然,气势宏伟,激起有志男儿的壮志豪情。但是,现实残酷地粉碎了词人的宏伟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他感到“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岁月如此匆匆消逝;对照之下,他却只能“几度斜阳人倚楼”。于是一种愤懑压上他的心头,“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么都不可能了,难有作为。如此写来,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动。


相关阅读
1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 【查看全文】

2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作品《秋日三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释】 ⑴ 【查看全文】

3 夜寒重。见羽葆将迎,飞琼入梦。整素妆归处,中宵按瑶凤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夜寒重。见羽葆将迎,飞琼入梦。整素妆归处,中宵按瑶凤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探芳信夜寒重》,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寒重。见羽葆将迎,飞琼入梦。整素妆归处,中宵按瑶凤 【查看全文】

4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新城道中身世悠悠我此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查看全文】

5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其古诗全文如下: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 【查看全文】

6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出自宋代代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劝学诗》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