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0:39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作品《夜如年·斜月下》,其古诗全文如下: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注释】
  ①不为:不是因为。
  ②除破:度过,打发。夜如年:夜长如年,难以人眠。
  【翻译】
  头顶一轮斜挂在星空的寒月,迎着吹未的瑟瑟北风,我在为远征的丈夫捣平着御寒的衣服。不停地捣啊捣,我的念远之心好似无数的砧杵都快被捣碎了。我并不是由于总给你捣平御寒的衣服而彻夜不眠,而是借着给你捣衣来打发那难熬的漫漫长夜,除却这度日如年的孤苦和辛酸。
  【赏析】
  此词以浅近自然 、通俗流畅的语言和一波三折、寓意深长的笔法,借思妇捣衣的活动,抒写了思妇对征夫的无尽思念和她们内心巨大的孤寂,痛楚。
  “斜月下,北风前。”词的开始两句是写景,侧重对环境的描写,“斜月”点时间,“北风”说气候。这时夜已很深了,月轮已经西斜,清冷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勾起了思妇对征人的思念。飒飒的北风,带来刺骨的寒意,催促着思妇要及早捣制寒衣。这两句自然凝炼,仅六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凄凉黯淡的深夜景色画面。接着“万杵千砧捣欲穿”一句,写在这样的背景下,响起了思妇月下捣衣声,此起彼伏的砧杵声,急促沉重,厚厚的石板要被捣穿。“穿”字一语双关, 真实地表现了思妇捣衣思人、心碎肠断的凄楚。
  而这种以声传情的手法,不言情而情自见,从这震撼人心的杵声中,分明体会到思妇对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其凄苦之情是不言而知的。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一般人也最易触动感情,因此也成为古典诗中常写的题材。庚信有“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张若虚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煜有“断续塞砧断续风,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描写这种情景,刻划这种境界,表现悲凉之情。贺词虽似前人语中化出,但他落脚于刻划思妇形象,写她在风前月下捣衣,几乎把石板捣穿了,把心都捣碎了。写得比前人更为感人。从写作构思上来讲,作者本可以拟想思妇的心理,细腻地代她们抒情。然而作者采取的却是描写她们捣衣的动作,从而折射出她们的心理状态。比起直接刻画心理活动来,这样同样深刻地表现了思妇们的痛苦与哀怨,而且更有一种如在眼前的决绝意味。
  词的歇拍“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更是直接从思妇的内心世界,独辟蹊径地两相比较来写她相思的痛苦。因为相比之下,尽管在北风月下独自捣衣,本是够痛苦的了,但觉得那长夜不寐、寂寞无聊的痛苦滋味,就更加难熬难耐了,作者运用这样曲折的笔法,通过衬托对比,就更加突出了思妇难以言状的痛苦和对远方征人情意的深挚。
  这首词继承了乐府诗、民间词的优良传统,清新流畅,含吐不露,意蕴深长。


相关阅读
1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出自唐朝诗人柳永的古诗作品《八声甘州》第一段,其古诗全文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 【查看全文】

2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出自宋朝诗人仲殊的作品《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 【查看全文】

3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出自宋朝诗人张俞的古诗作品《蚕妇》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妇:养蚕的妇女。蚕, 【查看全文】

4 阿儿早晚成名了。玉树阶前春满抱。天边金镜不须磨,长与妆楼悬晚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阿儿早晚成名了。玉树阶前春满抱。天边金镜不须磨,长与妆楼悬晚照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玉楼春为故人母寿》,其古诗全文如下: 华堂夜宴连清晓。醉里笙歌云窈袅。酿来千 【查看全文】

5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古诗全文如下: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 【查看全文】

6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无题八岁偷照镜》,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