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0:58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菩萨蛮·咏足》,其古诗全文如下: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咏足:咏妇女的小脚。
  ⑶涂:道路,通途。
  ⑷莲承步:《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世称妇女之小脚为“三寸金莲”。
  ⑸罗袜:丝罗制的袜。
  ⑹凌波:起伏飘浮于波涛之上。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体迅飞亮,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⑺风:旋风。
  ⑻行处踪:行经场所的踪迹。
  ⑼偷:暗暗地。
  ⑽宫样:宫廷样式的衣裳,这里借指小鞋。
  ⑾双趺:脚。
  ⑿纤妙:纤细美妙。
  ⒀应:该。
  【翻译】
  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脚步,久久敛束着丝罗袜如在水波上走。只见她那舞步如旋风,都不留下步履踪迹。暗暗地穿着宫廷样式的鞋适合走路稳健,而并立两脚行路就困难。你说纤细美妙到何种程度,该是很难。要说“纤妙”,必须把妇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脚。
  【赏析】
  上片描绘侍妓或歌妓的小脚步态。“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苏轼写作该词所带的审美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特写侍妓或歌妓轻飘的步姿。莲上“承步”,“罗袜凌波”,如洛水女神飘在水面上。中国古代爱恋民歌就是承袭这种小脚美的审美观来吟咏“莲承步”,“罗袜凌波”的。“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特写轻飘的舞姿。正因为脚小舞起来就显得轻盈多了。飞舞起来如“回风”一般,且不留下脚印。对于这种迅疾轻盈的舞姿,苏轼是带着赞美的态度来评判的。
  下片描叙侍妓或歌妓的小脚的痛苦与慰藉。“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描写侍妓或歌妓缠足所带来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换穿宫廷贵夫人鞋,合适是合适,但不能并立站起来,走路更困难。宋代这种残忍的缠足审美观,使很多妇女痛苦一生,苏轼毫不回避地披露了这种痛苦与困难。“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纤妙是指人们以习惯的审美观为准绳,脚是缠得越小越“纤妙”。“说应难”,意思是用语言难以表达。“须从掌上看”,反映了苏轼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是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与审美上的局限性。
  该词是苏轼站在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场上,通过写侍妓、歌妓,披露缠足给妇女带来痛苦,对北宋社会这一陋习表示不满。该词有些庸俗,近乎游戏文字,不完全是 “恶谑、恶趣”之词。


相关阅读
1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清平乐风鬟雨鬓》,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 【查看全文】

2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其古诗全文如下: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 【查看全文】

3 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其古诗全文如下: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 旧恨新欢相半。谁见 【查看全文】

4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出自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卜算子片片蝶衣轻》,其古诗全文如下: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查看全文】

5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出自唐朝诗人牛峤的作品《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 【查看全文】

6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夏夜苦热登西楼》,其古诗全文如下: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