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下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1:07

  “帘下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其古诗全文如下:
  帘下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注释】
  ⑴凤栖梧:又名“蝶恋花”、“鹊桥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清歌:清亮的歌声。葛洪《抱朴子·知止》:“清体柔声,清歌妙舞。”
  ⑶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⑷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⑸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白居易《长恨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⑹梁尘:梁上的尘土。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翻译】
  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响遏行云。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
  【赏析】
  古代散文中留下了许多描写歌声的名言佳句,成为后世文人写作时爱用的典故。柳永这首《凤栖梧》正是在这些典故的基础上写成的,词中描写了一位歌女的歌声。
  词起首三句虚写歌妓的美貌,先写客人与歌妓之间隔了一层帘子,不仅交代了这次听歌会并非在一般的歌馆之中,而是某位达官贵人家中,而且为后文“不见如花面”作了铺垫。然后谈到具体的歌妓的美貌时,却只说了一句“不见如花面”,到底是怎样的“如花”则只字未提,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写歌声之美,词人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


相关阅读
1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其古诗全文如下: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 【查看全文】

2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出自唐朝诗人李璟的古诗作品《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 【查看全文】

3 由来此物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由来此物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出自唐朝诗人张谓的作品《杜侍御送贡物戏赠》,其古诗全文如下: 铜柱朱崖道路艰,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 【查看全文】

4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其古诗全文如下: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 【查看全文】

5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绝句四首药条药甲润青青》,其古诗全文如下: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查看全文】

6 枝叶讵曾凋,风霜孰云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枝叶讵曾凋,风霜孰云变出自唐朝诗人张仲方的作品《赋得竹箭有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南生绿竹,独美有筠箭。 枝叶讵曾凋,风霜孰云变。 偏宜林表秀,多向岁寒见。 碧色乍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