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3:45

  “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出自宋朝诗人晁补之的作品《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其古诗全文如下:
  问春何苦勿勿,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注释】
  芳醪:芳醇的美酒。
  自是:本是,原严明。
  风味:风度,风采。
  青眼:《世说新语·简傲》注引《晋百官名》载阮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赍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后因谓对人重视,喜爱曰青眼。又见《晋书·阮籍传》。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诗:“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
  【翻译】
  试问春光,你为何这样行色匆匆,带着风伴着雨奔驰急骤。绿萼纤细香花清幽,小园里栏槛低矮,刚刚壅土培苗,花枝尚未挺秀。那姹紫嫣红的花朵,一经风雨,便已吹扫净尽,不如垂柳春绿长久。算起来春光常在永不衰老,然而人却为春色消逝而愁春光衰老,这份愁只是,善感愁怀的人间才有。
  世间失意的春恨十常八九,每见风雨摧花,我怎忍轻易舍弃,那芳醇的美酒。哪知原来是,桃花由于结子才零落,并非为了春去才消瘦。世上功名无成,老来风操未就,已到春归时候。纵然是痛饮美酒,依旧像昔日那样狂歌,相逢时也难以像以往那样,豪情满怀,倜傥风流。
  【赏析】
  过片接过上文“春常不老”“愁只是、人间有”的命题,结合人们包括自己所谓春恨表现,自嘲自解。“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化用“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成语,说明每当春去匆匆,风雨摧花时,必生怅恨,唯有借酒遣之。这是自嘲。
  “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桃花之落,是因为它要结实了,而不是春之无情,有意造成“红瘦”的局面。语本中唐诗人王建《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的诗意。说明白了这是自然规律,那么春恨便无须发生了。这是自解。以上就“惜春”题目反复推究,把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从物理和哲理上加以剖析,心理上的疙瘩似乎可以消除,但作者之所以费如许笔墨写出他已经明白了的自然界的道理,却是为了衬托出他还不曾明白、不能解决、正在苦恼的政治、人生方面的“春归”问题。这才是这首词的主旨。
  “世上功名三句”直接切入主题。“世上功名”是为国家立功扬名,在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有一个从读书、应试、为官到建功立业的打算。“老来风味”:人生一世,由少而壮而老的最后阶段。而这两方面,在作者此时来说,都已到了“春归时候”,即事业无成,人已老大。词的这几句便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慨。“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纵能借歌酒自我排遣,奈何已失的政治上的和人生的青春不能恢复,豪情难似旧时,这才是作者所无法譬解的那种“惜春”之情。”


相关阅读
1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古诗作品《春夜闻笛》第一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 【查看全文】

2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出自宋朝诗人朱熹的作品《偶题门外青山翠紫堆》,其古诗全文如下: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注释 【查看全文】

3 人闲万感幽单,华清惯浴,春盎风露。连鬟并暖,同心共结,向承恩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人闲万感幽单,华清惯浴,春盎风露。连鬟并暖,同心共结,向承恩处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宴清都连理海棠》,其古诗全文如下: 绣幄鸳鸯柱,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芳根兼 【查看全文】

4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送冷朝阳还上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 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 桥通小市家 【查看全文】

5 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出自宋朝诗人翁元龙的作品《醉桃源千丝风雨万丝晴》,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 【查看全文】

6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出自于诗经作品《敬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