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4:19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古悠悠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注释】
  ⑸“海沙”句:海里的沙变成了石头,意思是说年代久远,自然界变化巨大。
  ⑹鱼沫:鱼所吐之水沫。秦桥:相传秦始皇东游时所造的石桥。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初学记》:“《三齐记》曰:‘青城山,秦始皇登此山筑城,造石桥,入海三十里。’”
  ⑺空光:阳光。宋王安石《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
  ⑻铜柱: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
  【翻译】
  太阳天天落下西山,月亮夜夜升上高天。古往今来哪儿有尽头,千年的时光随风飘散。海中是沙粒慢慢变成岩石,如今的秦桥只见鱼儿吹沫戏玩。时光像流水不断逝去,汉武帝的铜柱也随着岁月更移早已不在人间。
  【鉴赏】
  诗的后四句,则进一步写大自然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求仙不老,终难实现。君不见海沙虽细,经年变化,也可以长大为石。诗人在《梦天》中曾写道:“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人间的沧海桑田之变,犹如千年走马,说的是变化迅速。海沙成石说的是变化巨大。日久天长,人间万物都会发生变迁。秦王石桥,群鱼吹沫;汉武铜柱,流光销磨,至今已不复存在。这说明代更年远,必然发生陵谷之变,此为万物消长的常理。看来“莫高如秦桥,而鱼沫可吹;莫坚如铜柱,而流浪可消。是知世间未有久而不化之事。谁谓长生真可致乎?”(姚文燮《昌谷集注》)
  此诗通篇富于哲理,充满理趣,不生枝蔓,纯乎理喻,这在李贺诗中是罕见的。在结构笔法上,先写日月如梭,反复更替,流光迅速,无有终期,是为不变之道;再写海沙变石,鱼沫吹桥,流光消柱,无法阻止,是为万变之理。变与不变,对比写来,深化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李贺善解乐府遗法,“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毛驰黄《诗辩坻》)这正是此诗的特点。设色浓妙如“鱼沫吹桥”;刻于撰语如“空光流浪”(形容时光);浑于用意如“铜柱年消”;而寓词旨于篇外者,则是诗中不言当朝惑于神仙之风,但句句对如此时弊隐含深刺。诗人处于元和政治混乱之时,为防不测,不得不深自弢晦,或藏孤愤之思于片章短什,或设弦外之音,感讽诽怨,还应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关阅读
1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对酒忆贺监狂客归四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 【查看全文】

2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第五句,其全文如下: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 【查看全文】

3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满庭芳小阁藏春》,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 【查看全文】

4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杜鹃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 【查看全文】

5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出自晋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 【查看全文】

6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曹植的古诗作品《白马篇》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