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6:30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郊居岁暮·屏居负山郭》,其古诗全文如下: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注释】
  ⑤烬:《左传·咸公三年》“烬,火余木。”杜田说:“楚俗烧榛种田,田畲(shē赊)。
  ⑥心赏:有契于心,悠然自得。薄:迫近。
  ⑦谅:料想。
  【翻译】
  背倚着高山离群而居,蓦然发现已是一年将尽。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悠然的心境也随岁末而流逝。默默无语也不知因为什么,空留下今天与昨天的无限叹息。
  【鉴赏】
  诗的后四句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诗人既悠然自得又感物伤怀的矛盾心绪。诗的颈联阐明了摆脱现实、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就这两句而言,前句是因,后句是果。既然贬居远地,远离世上的纷争,且近年关,又自然放开胸怀寄情于山水。但现实却使诗人不能回避,悠悠往事又忆上心头。其中苦味,常人很难明白。所以,诗人在尾联中抒发了自己想“为”却不能“为”,一切都成“今与昨”的忧怨感愤。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属柳宗元贬永末期的作品。这时的柳宗元,怨忧穷戚,失望至极,心中苦味无以倾诉,只有写作诗文抒发怨怒、愁苦的情怀。这首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表现了这种苦味:诗的前两句以“屏居”始、以“离索”终,囚居之苦跃然纸上;樵夫能悠然唱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不能“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之苦得以尽情倾吐;年关已近,贬居近十年,自己已近“迟暮”,但“例召”却杳无音讯,空怀大志而不能施展之苦呼之欲出;背山面水,幽静怡人,本应怡然自得,而诗人却如负重荷,惊魂落魄,压抑之苦不言自明。
  全诗围绕“野”字描摹物象,抒发了诗人“徒成今与昨”的忧愁感伤的情怀。诗人在描摹物象时强作欢颜,以为如此就可摆脱现实的烦忧,愈是这样,诗人就愈痛苦,诗中透出的苦味就越浓烈。


相关阅读
1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出自明朝诗人陈子龙的作品《渡易水》,其古诗全文如下: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易水: 【查看全文】

2 枉道秖从入,吟诗许更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枉道秖从入,吟诗许更过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秖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 【查看全文】

3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查看全文】

4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作品《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其古诗全文如下: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 【查看全文】

5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商山早行》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 【查看全文】

6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紫骝马》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