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作品《送刘昱》,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释】
⑴刘昱:作者的友人。
⑵苇:芦苇。李时珍《本草纲目》:“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
⑶浪头:掀起的波浪。
⑷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⑸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翻译】
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既不绚烂,也不凛烈,而是素净萧疏。此诗将芦花与秋江浪花联想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纯洁的友情之爱白浪滔天——那种“芦花一白万顷雪”的情景之美,也就构成了雪花一样翻腾的江水了。其时,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也不会愿意风行水宿。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刘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风吹着五两,何况雨止潮生,又具备了扬帆启碇的条件。“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这两句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既暗示离客之将行,又补点出启行的地点(鸬鹚山当在镇江一带,其地已不可考)。而诗由此也已从前面的入声十一陌韵而转用八庚韵,给人以清新之感,与这两句所表现的秀丽景色是十分和谐的。于是,刘昱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诗人伫立凝望着远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会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
相关阅读
1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出自宋朝诗人朱熹的作品《墨梅梦里清江醉墨香》,其古诗全文如下: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翻译 【查看全文】
2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查看全文】
3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 【查看全文】
4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塞下曲白马黄金塞》,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 【查看全文】
5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其古诗全文如下: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 【查看全文】
6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谒金门秋池阁》,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