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09:33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出自于诗经作品《十亩之间》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
  ①桑者:采桑的人。闲闲:宽闲、悠闲貌。
  ②行:且,将要。
  ③泄泄:和乐的样子;一说多人之貌。
  ④逝:往。
  【翻译】
  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的姑娘已悠闲。走吧,与你把家还!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的姑娘结成群。走啊,与你携手行。
  【赏析】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读者自然联想起《周南·芣苢》,它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十亩之间》与《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对《十亩之间》诗旨的阐释,除《毛诗序》政治附会性的“刺时”说之外,尚有苏辙的“偕友归隐”说和与之相近的方玉润的“夫妇偕隐”说。其实,这是隐然有“归隐”意识的读者,有感于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生发的创造性想像,不是基于诗歌文本的客观阐释。此外,今人尚有主“情诗恋歌”说的,即把“行与子还”、“行与子逝”,解释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侣一同走。这则是由于“子”字意义的含混而造成的阐释的歧解。细味全诗,诗章展示的是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


相关阅读
1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 【查看全文】

2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柳州峒氓》,其古诗全文如下: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 【查看全文】

3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出自唐朝诗人李珣的作品《浣溪沙入夏偏宜澹薄妆》,其古诗全文如下: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相见 【查看全文】

4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出自当代文学家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沁园春雪》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查看全文】

5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出自宋朝代诗人晏殊的古诗作品《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 【查看全文】

6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出自唐朝诗人欧阳炯的作品《南乡子洞口谁家》,其古诗全文如下: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