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09:39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出自近代诗人鲁迅的作品《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注释】
  雨花台:在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据统计,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这里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约达20万人左右。当地有五色小石,名“雨花石”。现辟为革命烈士墓。埋断戟(jǐ):唐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这里比喻战士虽死而壮志未灭。
  莫愁湖:南京水西门外名胜,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因而得名。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有“余波流衍”的说法。
  美人:在这里指革命烈士。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浩歌:大声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翻译】
  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赏析】
  第二首诗,则主要抒发了作者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感慨。首句“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中,“雨花台”、“莫愁湖”是南京城两处具有标志性的地方,莫愁湖还曾有南京“第一名胜”之称。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又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城一片荒凉的景象,以对应第一首诗中第二句描写的景象。
  同时,诗人又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象征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革命党人率江浙新军攻打南京,从城外雨花台,经城南中华门攻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曾在莫愁湖边,建立一座江浙新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的题词“建国成仁”四字,故此二处为辛亥革命遗迹。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沉痛地感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对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背叛革命,葬送孙中山事业的愤慨。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表示辛亥革命失败,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二句“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诗中喻指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
  《无题二首》是鲁迅因宫崎家族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支持而引发感慨,以南京城为背景,怀古喻今,沉痛地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失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未成的慨叹,以及对其背叛行径的讽刺和揭露,沉郁悲愤,含蓄深沉。


相关阅读
1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出自元朝诗人萨都剌的作品《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 【查看全文】

2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陶渊明的古诗作品《杂诗人生无根蒂》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 【查看全文】

3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堤上行》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注释】 【查看全文】

4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哭连州凌员外司马》,其古诗全文如下: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 【查看全文】

5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古诗作品《隋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 【查看全文】

6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满江红鹏翼垂空》,其古诗全文如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