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09:52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作品《题竹石牧牛》,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
  1.子瞻:苏轼。苏轼工画竹石枯木。
  2.伯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3.野次:野外。
  4.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
  5.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竹子。
  【翻译】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此诗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
  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相关阅读
1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作品《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其古诗全文如下: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 【查看全文】

2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 【查看全文】

3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出自唐朝诗人刘桢的作品《赠从弟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查看全文】

4 绿槐阴裹黄莺语,深院无有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绿槐阴裹黄莺语,深院无有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作品《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槐阴裹黄莺语,深院无有春昼午。画帘 【查看全文】

5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出自宋朝诗人李煜的作品《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 【查看全文】

6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出自诗经的古诗作品《无衣》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