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出自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筑城行·万夫喧喧不停杵》,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戌。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注释】
①杵:筑土的木锤。
②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翻译】
众人扰攘纷杂的筑城,不敢停下手中筑土的木锤。木锤筑土的叮叮声都似乎惊动了大地之母后土。众多村落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见的全部树木都砍来做瞭望高台。天气寒冷的冬日白天短,工程进展却越发迅速。监工酷吏手挥棍棒,口吐恶言犹如暴风雨般猛烈。因为汉族的丞相方忧虑边疆,所以筑城的官员功劳很大获得了升迁。昔日那空旷的原野上没有城池的地方,现在却是狼烟燃起,排列着戍边将士。你没见那那高大的城池参差起伏,如同鱼鳞般密集。但城池之中却已萧条荒凉,空无一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黑暗现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诗。在腐朽的官僚统治下,好事亦会变成坏事。这里所写的“筑城”就是一例。筑城本是为了保卫人民,战争年代就更应如此。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变保民为扰民、害民。
诗的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诗人首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描绘出人声、杵声交杂的筑城景象。前两句使用顶针句式,上递下接,造成了一种连绵的气势。使人感到声声相连,不得停息。于是,后面“惊后土”三字才真实、自然、有着落。然后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用了“遍村”、“望青”四字,村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有的树木都砍来做楼橹,一幅全民动员的情景历历如绘。以上四句还只是一些现象,五六两句,诗人的笔触又深入一层。“工役急”,一个“急”字,引出了下一句“白棒诃责如风雨”,把手持棍棒,口吐恶言的监工酷吏,刻画的凶相毕露。这样大张旗鼓的筑城,究竟是否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确是这样即使苛责太甚也情有可原了。然而诗人告诉人们:“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原来,这个筑城运动是赖以“除美官”的手段。仅仅两句诗,无一贬词,而官僚政治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却十足的勾画出来了,真是入骨三分,足见诗人眼光的敏锐,这两句是全诗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使全诗生色,在结构上也起着上下勾连的作用。
相关阅读
1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出自宋朝诗人王沂孙的作品《水龙吟落叶》,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 【查看全文】
2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悲歌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查看全文】
3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出自宋朝诗人余靖的作品《山馆》,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 【查看全文】
4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卫节度赤骠马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请君鞁出看 【查看全文】
5 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其古诗全文如下: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 【查看全文】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春望》第五六句,其全诗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