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1:03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出自东晋诗人曹植的作品《送应氏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注释】
  ⑴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同“坂”,山坡。
  ⑵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⑶顿:塌坏。擗:分裂。
  ⑷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翻译】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丛生的荆棘高入了云天。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城郊的野外多么地萧条,千里之内也见不到人烟。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赏析】
  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在梁太子萧统《昭明文选》中被放在“祖饯”一类诗歌的首位。后来,人们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学评论或文学欣赏中谈论到《送应氏二首》诗时,大多数只提及其中的第一首,多为分析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对第二首则往往避而不谈。其实,这两首诗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还能使读者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第一首诗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荒凉景象。此诗开头由”登“字引出一个“望”字,接下来即描写“望”之所“见”。北邙阪,即洛阳北邙山。《文选》中李善注曰:“郭绿生《述征赋》曰:‘北邙,洛阳北邙,岭靡迤长阜,自荥阳山连岭修亘暨干东垣。” 段珪等内宦等即携帝于此而后投河自尽,董卓即于此带兵迎帝回洛。而诗人登临此山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景象:宫室尽为荒墟,处处断壁残垣,蒿草疯长,荆棘参天。接着,诗歌由景写到人。董卓之乱后,军阀混战,战乱频仍,这里已经见不到年老之人,只看到一个少年于这片荒芜之中,欲抬脚举步,却找不到路径。四下里荒草遍地,不见一片农田。


相关阅读
1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出自宋朝代诗人宋祁的古诗作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 【查看全文】

2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出自宋朝诗人岳飞的古诗词作品《满江红怒发冲冠》的第一段,其全文如下: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查看全文】

3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其古诗全文如下: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 【查看全文】

4 吴越。重会面,点检旧吟,同看灯花结。儿女相思,年华轻送,邻户断箫声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吴越。重会面,点检旧吟,同看灯花结。儿女相思,年华轻送,邻户断箫声噎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喜迁莺冬分人别》,其古诗全文如下: 冬分人别。渡倦客晚潮,伤头俱雪。雁 【查看全文】

5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出自宋朝诗人李煜的作品《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其古诗全文如下: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 【查看全文】

6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长歌续短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凄四月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