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出处”出自先秦诗人狐援的作品《狐援辞·先出也衣絺纻》,其古诗全文如下:
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囹圄。
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出处。
【注释】
①絺纻:细葛布。
②囹圄:牢狱。
③洋洋:无所归貌。
【翻译】
先出走啊,还能穿着细葛麻,在异国享受自由;后出走啊,只能为亡国奴,在本土充斥监狱。如今,我目睹人民恓恓惶惶,无所归属,纷纷扰扰,向东逃亡,茫然不知投奔何处。
【鉴赏】
《狐援辞》选自《吕氏春秋·贵直》,题目为后人所加。
狐援是战国时齐国一位敢于直言的诤臣。据《吕氏春秋·贵直》载,他曾怀着对齐国命运的忧虑,劝谏齐湣王说:“殷商灭亡后,周朝将其钟鼎陈列在宫廷,并在其社庙旧址上建造房屋作屏障,用来儆戒后世;而其为挥盾弄斧伴舞的音乐,则用来供别国娱乐。亡国的音乐,不得传进宫庙;亡国的社庙,不得重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亡国的鼎器陈列在朝廷,是要起到儆戒作用。大王一定要以此加勉。可不要让齐国的钟律陈设在朝廷,不要让齐侯田和的社庙建造起屏障,不要让齐国的音乐供他人娱乐啊!”然而昏庸的齐湣王拒不接受。狐援愤而离开宫廷,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整整痛哭了三天,悲愤地吟唱出《狐援辞》的上篇。
“先出也”、“后出也”两句,以“先”、“后”对起,揭示齐国的潜在危机,措语警醒。“先”谓赶在亡国前,“后”谓落在亡国后。古时,亡国之民穿赭衣:“衣絺纻”则表明仍享有人身自由。先出走的人,逃入其他国家,不失为自由之民,仍然穿着细葛麻制的衣服;而后出走的人,只能沦为亡国奴,被塞满监狱。作者抓住服饰的变化,从人身自由的高度予以考察,反映出亡国前后百姓政治地位的变异。《汉书·礼乐志》云:“祸乱不作,囹圄空虚。”而“满囹圄”,则是祸乱大作的标志。这两句,“衣絺纻”是眼前的现实,“满囹圄”是未来的情境。一虚一实,虚实相生,突现国情变化的迅疾和悬殊。“吾今见”两句,从眼前事实着笔,展示齐国民心涣散、一片慌乱的危急情势:人民茫然不知所措,成群结队向东逃亡。“洋洋然”三字,正是这种民情国势的真实写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个“见”字,确凿雄辩,道出了事态的严重性。
齐王得知狐援哭国三日之事,便询问身边的官吏:“按照法律:哭国该如何处置?”官吏回答:“杀头。”齐王旋即下令:“执行法律。”官吏在齐国东门陈设了刀斧刑具,但又不想杀害狐援,于是就让他离开。狐援听到此事,就颠蹶着去拜访这位官吏。官吏说:“按照法律,哭国的人应当杀头。先生您是老朽了还是昏聩了?”狐援不为所动,坦然回答说:“这怎么是昏聩呢!”于是又吟诵起《狐援辞》的下篇。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出自唐朝诗人韩偓的作品《草书屏风》,其古诗全文如下: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 【查看全文】
2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出自先秦诗人狐援的作品《白云谣白云在天》,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翻译】 远去的人,已不可 【查看全文】
3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出自唐朝诗人王绩的作品《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其古诗全文如下: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 【查看全文】
4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出自西晋诗人曹操的古诗作品《短歌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 【查看全文】
5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三山望金陵寄殷淑》,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 【查看全文】
6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作品《秋日三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释】 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