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注释】
⑴东鲁门:据《一统志》记载:东鲁门在兖州(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城东。
⑵沙:水旁之地。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⑶萦回:萦绕回旋。唐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
⑷泛月:月下泛舟。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
⑸山阴:今浙江绍兴。山阴雪: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人王徽之家住山阴,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洁白,忽忆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就乘船去访问。经过一夜的时间,才到达戴的门前,却不入门而回。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阴:一作“隐”。
【翻译】
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
【赏析】
这组诗记录着诗人寓居东鲁时的一段生活。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这组诗的第一首流传较广。此诗首句“日落沙明天倒开”,写景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次句“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典故,即《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后访戴”的故事,予以形容。“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相关阅读
1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出自宋朝诗人程颢的作品《题淮南寺》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注释】 ⑴ 【查看全文】
2 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出自清朝诗人顾太清的作品《玉烛新白海棠》,其古诗全文如下: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 【查看全文】
3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作品《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 【查看全文】
4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古诗作品《忆秦娥楼阴缺》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 【查看全文】
5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其古诗全文如下: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 【查看全文】
6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荆门浮舟望蜀江》,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