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3:27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花影》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翻译】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相关阅读
1 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暗坠金蝉。芳节多阴,兰情稀会,晴晖称拂吟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暗坠金蝉。芳节多阴,兰情稀会,晴晖称拂吟笺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其古诗全文如下: 翠微路窄,醉晚风、凭谁为整 【查看全文】

2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观胡人吹笛》,其古诗全文如下: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 【查看全文】

3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春日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 【查看全文】

4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出自唐朝诗人张泌的作品《蝴蝶儿晚春时》,其古诗全文如下: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 【查看全文】

5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出自唐朝诗人韦庄的作品《与东吴生相遇》,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 【查看全文】

6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词作品《寻道观》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