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忆江南词二首其一》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亦名《望江南》。据《乐府杂录》,《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镇浙西,为妾谢秋娘所制,遂改为《望江南》。后白居易依调作《忆江南》词,《望江南》也就又作《忆江南》了。
⑵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洛阳。
⑶袂:衣袖。
⑷裛):沾湿。裛露:沾上露水。裛通浥,沾湿。
⑸含嚬:谓忧愁不语。嚬,同颦,皱眉。
【翻译】
春光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柔弱的柳条随风飘扬,像举起衣袖告别离去的春;丛生的兰花被露水沾湿,像惜春的泪水湿透了罗巾;那伤春的美女独坐庭院,望着柳和花将愁眉皱紧。
【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不轻轻放过。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相关阅读
1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翻译赏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出自唐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后赤壁赋》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 【查看全文】
2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古诗词作品《幽居初夏》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 【查看全文】
3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登岳阳楼》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 【查看全文】
4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唐朝诗人许浑的古诗作品《咸阳城东楼》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 【查看全文】
5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晚桃花》,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 【查看全文】
6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出自南北朝诗人曹植的作品《七哀诗明月照高楼》,其古诗全文如下: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 君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