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出自唐朝诗人郑谷的古诗作品《鹧鸪》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释】
⑴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⑵乍(zhà)闻:刚听到
⑶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⑷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
【翻译】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鉴赏】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最后,诗人笔墨更为浑成。鹧鸪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不知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世人誉之为“警绝”。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出自南北朝诗人庾信的作品《寄王琳》,其古诗全文如下: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注释】 ①王琳:(526573年),字子珩,南 【查看全文】
2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度浮桥至南台》,其古诗全文如下: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 【查看全文】
3 恐伊不信芳容改,将憔悴、写霜绡。更凭锦字,字字说情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恐伊不信芳容改,将憔悴、写霜绡。更凭锦字,字字说情憀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西施自从回步百花桥》,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从回步百花桥。便独处清宵。凤衾鸳枕,何事等闲抛 【查看全文】
4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出自唐朝诗人太上隐者的古诗作品《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 【查看全文】
5 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行路难三首飞雪断道冰成梁》,其古诗全文如下: 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 蟠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踯争低昂 【查看全文】
6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观社作社朝祠有足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 虎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