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出自唐朝诗人郑谷的古诗作品《鹧鸪》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释】
⑴湘江阔:宽阔的湘江。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⑵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
⑶日向:一作“春日”
【翻译】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鉴赏】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最后,诗人笔墨更为浑成。鹧鸪啼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不知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世人誉之为“警绝”。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彭蠡湖中望庐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容 【查看全文】
2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注 【查看全文】
3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古诗作品《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 【查看全文】
4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出自唐朝诗人无名氏的作品《望江南莫攀我》,其古诗全文如下: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 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注释 【查看全文】
5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月下独酌四首天若不爱酒》,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查看全文】
6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