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9:13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从军行其二》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①新声:新的歌曲
  ②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翻译】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鉴赏】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 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相关阅读
1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出自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寄柳氏章台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注释】 ⑴ 【查看全文】

2 东风睡足交枝,正梦枕瑶钗燕股。障滟蜡、满照欢丛,嫠蟾冷落羞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东风睡足交枝,正梦枕瑶钗燕股。障滟蜡、满照欢丛,嫠蟾冷落羞度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宴清都连理海棠》,其古诗全文如下: 绣幄鸳鸯柱,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芳根兼倚 【查看全文】

3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出自于诗经作品《绿衣》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查看全文】

4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戏题牡丹》,其古诗全文如下: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 【查看全文】

5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 【查看全文】

6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出自唐朝诗人向子湮的作品《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其古诗全文如下: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