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翻译】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注释】
①、孔:甚,大。 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③、容:运作、形态。 ④、恍惚:仿佛、不清楚。 ⑤、象:形象、具象。 ⑥、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⑦、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⑧、甚真:是很真实的。 ⑨、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⑩、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⑾、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⑿、以此:此指道。
【引语】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评析】
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出自东晋诗人沈约的作品《别范安成》,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 【查看全文】
2 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出自宋朝诗人袁去华的作品《剑器近夜来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悄庭户。试细听、 【查看全文】
3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清明夜》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注 【查看全文】
4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九日蓝田崔氏庄》,其古诗全文如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 【查看全文】
5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长恨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 【查看全文】
6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