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翻译】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注释】
①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②弱者:柔弱、渺小。 ③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④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评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相关阅读
1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古诗作品《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 【查看全文】
2 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庆宫春双桨莼波》,其古诗全文如下: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 【查看全文】
3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 【查看全文】
4 世变沧海成田,标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世变沧海成田,标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出自宋朝诗人李璮的作品《水龙吟腰刀首帕从军》,其古诗全文如下: 腰刀首帕从军,戍楼钎倚闲凝眺。中原气象,狐 【查看全文】
5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咏怀古迹其一》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查看全文】
6 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未应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未应迟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三》,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未应迟。 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