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悲陈陶》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释】
⑴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⑵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⑶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⑷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⑸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都市:指长安街市。
⑺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长安的人民。
【翻译】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蓝天下的旷野如今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相关阅读
1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南歌子新开池戏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 【查看全文】
2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胡无人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 【查看全文】
3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作品《琅琊溪》,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释】 ⑴琅琊 【查看全文】
4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题元十八溪居》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 【查看全文】
5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出自西汉诗人罗敷的作品《陌上桑》,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 【查看全文】
6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出自唐朝诗人陆游的作品《关山月》,其古诗全文如下: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