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8:38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出自唐朝诗人崔液的古诗词作品《上元夜》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
  1、无
  【解说】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言绝句,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言绝句,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关阅读
1 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出自唐朝诗人牛希济的作品《生查子新月曲如眉》,其古诗全文如下: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 【查看全文】

2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古诗词作品《画眉鸟》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查看全文】

3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出自南北朝诗人萧绎的作品《关山月》,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 【查看全文】

4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出自唐朝诗人杜审言的古诗作品《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 【查看全文】

5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 【查看全文】

6 李将军列传翻译赏析_李将军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李将军列传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 先祖李信,秦朝时任将军,是追获燕太子的那位将军。 他原籍槐里县,后迁成纪,世代传习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