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出自宋朝诗人戴复古的古诗作品《江阴浮远堂》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
1、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
2、极目:穷尽眼力
3、神州:原指全国
【解说】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鉴赏】
戴复古由于长期浪游江湖,一生未仕,被称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很多写游历江湖的闲适,曾以“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望江南·自嘲》)概括自己的诗风。但他也写下了大量指摘时政、忧国忧民的篇章,这首诗流露的就是对无法收复沦陷的北方国土的深切感伤。
诗前两句写登上横冈,俯视大江,又在浮远堂上远望万里山河,只觉得忧愁郁结,无法排解。诗把登浮远堂一事分作两句写。第一句“大江流”写浮远堂所在环境,前加“下瞰”二字,以说明其高,引出下面的远望;同时以水流无限来寄托自己无尽的哀思。第二句的“万里愁”,承上句,一是说长江水流万里,带不去心中的愁怨;一是说眼前的万里江山,使自己产生无穷的愁怨。第三句又接上,“无山遮望眼”照应“万里愁”,所以说最苦;第四句点出主题,说明为什么眼见万里会引起愁是因为向淮南眺望,眼前都是沦陷的中原国土。
诗三、四句翻过一层,打破了历来登临诗的惯套。大凡登高,没有不希望看得远的,因而一般登临诗总是对眼前因为有山、有云遮断视线表示伤感,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偏说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于是深悔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为多此一举了。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治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兰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 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充分表达了国耻不雪,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戴复古还作了一首《盱眙北望》诗,可与这首诗合在一起看。诗云:“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说自己不忍心登高瞭望中原,与这首诗登高瞭望时流露的痛苦心情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阅读
1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出自唐朝诗人韩偓的作品《深院》,其古诗全文如下: 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注释】 (1)鹅儿: 【查看全文】
2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出自元朝诗人元好问的作品《岐阳百二关河草不横》,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 【查看全文】
3 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出自唐朝诗人孙光宪的作品《上行杯离棹逡巡欲动》,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金 【查看全文】
4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出自唐朝诗人钱珝的古诗作品《未展芭蕉》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注 【查看全文】
5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作品《次元明韵寄子由》,其古诗全文如下: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 【查看全文】
6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出自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古诗作品《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