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33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出自唐朝诗人张乔的古诗词作品《书边事》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⑴调角:犹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凉州》也有作《梁州》的。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此水:不确指,可能指黄河。
  【翻译】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相关阅读
1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古诗作品《忆秦娥临高阁》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 【查看全文】

2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出自唐朝诗人欧阳炯的作品《献衷心见好花颜色》,其古诗全文如下: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 【查看全文】

3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出自当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品《再别康桥》,其古诗全文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是 【查看全文】

4 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出自宋朝诗人李纲的作品《喜迁莺边城寒早》,其古诗全文如下: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 【查看全文】

5 禁苑东风外,飏暖丝晴絮,春思如织。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禁苑东风外,飏暖丝晴絮,春思如织。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出自宋朝诗人周密的作品《曲游春》,其古诗全文如下: 禁烟湖上薄游,施中山赋词甚佳,余因次其韵。盖平时 【查看全文】

6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出自宋朝诗人李贺的古诗词作品《雁门太守行》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