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36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留别王维》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
  1、当路:当权者
  2、当路:当权者
  【翻译】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相关阅读
1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江城子别徐州》,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查看全文】

2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其古诗全文如下: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 【查看全文】

3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出自南北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查看全文】

4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蜀道难》,其全文如下: 古蜀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 【查看全文】

5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出自唐朝诗人王建的作品《赏牡丹》,其古诗全文如下: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 【查看全文】

6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出自宋朝代诗人柳永的古诗作品《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