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点评

发布时间:2017-11-06 21:13
2017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考题解读
  关注传统文化  紧扣时代脉搏
     2017年高考浙江卷的这道材料作文题,既在意辩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紧扣时代脉搏,内容在强调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突出了时代性;而从考试的向度和信度上看,它既考虑到了广大考生的普惠性。又有利于部分写作尖子特长的发挥。
    考生写作时,要考虑到三个方面:
    一、领会这“三本大书”各自的含义
    “有字之书”常指各类纸质书籍(而今也包括电子书籍),从四书五经到当今的各类专业书籍,它可以给人以知识,拓人以视野,让人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无字之书”重指阅历,即考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受的人与事,并从中学会待人接物的方式,提升积极工作的才干,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心灵之书”则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更倾向于较高层次的人生的信仰,它是支撑一个人、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三本大书之间在内涵上呈层层递进的关系,在内容上则呈交叉和层递式关系。总之,这三本书,要做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要在读万卷书的前提下,行万里路,并能每天三省吾身,反求诸己。论证时能说清这三者关系最好。
    二、懂得这“三本大书”背后的危机
    现今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中小学生如此,大学生毕业后也如此——他们只看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书,那些能怡人心情、提人精神的书,几乎无人问津。他们最多也就看看新闻,浏览下微信或报刊上的东西,阅读从整体上呈现零碎、肤浅和娱乐化的特点,现如今,他们看得最多的,是有字的“心灵鸡汤”或“养生汤”,对于其他方面几未涉及。由此导致他们的思考浅薄、人文情怀缺失、家国理想了无、处世之道随意,更不要说大师与我们的距离是如何的远离。若能关注到这一点,则是有质疑能力、有创新性的作文了。
    三、思考这“三本大书”潜藏的评说价值
这则材料导向的。仍然是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题干中“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句话,引导考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材料的审题能力,也体现出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符合全省师生的心理预期,较好地引导了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关注自然与社会到关注人的内心,提升生命的质量。考生可以从内涵解说、原因分析、对策探寻三个维度中自定一个,晨开论述。当然,如果写作功底比较深厚,还可以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论点,横向上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纵向上则可以写“不同阶段的人生会读不同的大书”或“不同阶段的人生读同一本大书会有不同的感悟”等。


范文
我们都是读“书”人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的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因为这是一种记载,暂时无关人心。
    无字之书,是文化的拓展的领悟。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而人们确也从中学到了处世之法。除社会之外,无字之书仍包举宇内。诚如经历、经验与教训,带给我们学识、认知、涵养、想象、精神甚至万物法则。它们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这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灵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的追求。如不融人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果—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
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入。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的名旬可以作为训诫: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意一读终生。

◇阅卷组意见:本文概念辨析十分清晰,概括明确,思路清楚。开头以“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总起全文,接着分三段论述:分别详细阐释概念内涵——人的自我反省、精神层面的追求修炼;提出如何读书的策略,最后以张栽的名言作为训诫,表明终生读此三书的意愿。


读人生三书,创美好未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又有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有作家提出:人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我很赞同这位作家的看法,这三本书即人生之书。
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我。在我看来,有字之书就是我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的阅读,无字之书则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心灵之书就是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净化自己心灵的一门学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进入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字之书。从一开始的声母、韵母到词句再到文章,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我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纵观古今,吸收着文字中的精华。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论是课本、名著、小说还是网络阅读,文字都让我们有所收获。人生的第一步,读好有字之书。成就博学多识的自己。
而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不论我们生性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人不是生来就会为他人考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分享的,慷慨大方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人不是生来就讲文明懂礼貌的,彬彬有礼是我们从生活的无字之书上学到的。台湾作家简嫃学了无字之书后道出了人不可锋芒毕露的道理;蔡元培学了无字之书后抛开了与学生发生口角的不愉快,为该学生写了推荐信。读好无字之书,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圆滑世故,而是让自己有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准则。
人生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读懂的书—一心灵之书。有人说“把心磨平,波澜不慷”,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读懂了心灵之书你才能达到如此境界。退休教师韦思浩捐出了自己的退休工资,为失学儿童提供读书机会,自己却游走在生活边缘;印度男子库玛虽生活困难,但他乐意为饥饿的陌生兄妹点餐;孔子、颜渊淡泊名利,将富贵看作浮云,一心倡导仁义。他们都读懂了心灵之书,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他们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将大爱传递给他人。读好心灵之书,提升自己的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时光匆匆,漫漫人生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在人生路上,多学习这三本人生之书,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阅卷组意见:本文赞同作家看法,观点明确,中心突出,符合论述类文章的一般要求;而且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概念阐释非常到位,只是作者未能彻底理解、说明“心灵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该怎么读懂。  第四段里个别语句说得太绝对,有自说自话的感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