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K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道“好写”的题目,但若想“写好”,却不太容易。
1.清晰定位“重读”与“长辈”
“长辈”是一个外延较大的集合,父辈包括父母、叔舅、姑姨等,祖辈又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同辈同代的那群人等。“重读”则隐含着“以前读过”,只是以前的“读”可能或流于肤浅,或过于感性,或存在误读等,而“重读”则是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理性认知,会带来思想的碰撞,也可以说是一次继承与超越。
2.选准最“适合”的切入点
材料对如何“重读”有六个方面的提示,动笔前要深入思考:读到的“人生的事理”是什么,“传统的积淀”有哪些,“时代的印记”包括几个方面;读出的“我们自己”是什么时候或怎样的自己,长辈的“成长与成熟”有怎样的标志,你与长辈之间的“共识与分歧”到底指什么(或有哪些“分歧”,如何取得“共识”)。省略号则提醒考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读”这部书。但这部书容量很大,重读的收获也是多方面、多向度的,一篇800字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独到,素材积累最丰富,最能写出自己特色的角度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另外,是写一个长辈,还是写一组长辈(包括入选的标准如何确定),这也是不能忽略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3.优化文章的“呈现”与“表达”
写好记叙文,首先要考虑的是,要选取(包括如何选取)这部“书”的哪些章节、哪些片段作为“重读”的重点,这是作文的基本内容与框架;其次要考虑好如何新颖、自然地开篇,如何详略分明、简要明晰地“复述”,如何解析、评述、点睛,如何收束得有分量、耐人寻味等等;第三,还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彰显自己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优势。写好议论文,要考虑几个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要重读父辈这部书?第二,如何重读这部书?第三,重读的所感所悟所得是什么?至于采用怎样的行文思路,用哪些分析、阐释的方法,如何凸显自己的表达优势等,则因人而异。
其他文体(包括特殊文体),同样要考虑如何在符合写作规范的基础上,突显自己的特色(包括思维、内容、文采等等)。
范文
生动鲜活的名片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长辈是民族传统的承上启下者,也可以形象称为“民族传统的名片”——生动鲜活的名片。
其实,长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他们的长辈。他们是后辈。后辈继承了前辈的基因,包括生理的与文化的,而后世代绵延、衍化、丰富、淬炼,就成为融入民族血液、任何力量也难摧毁的魂。
我们这个民族是勤劳的。祖父是个纯粹的农民,互到生命走到尽头的头一天,他还在用残存的力量平整院子里的菜畦。他说不出更多的道理,一句祖先留下来的“人勤地不懒”说了多少年。对此二叔曾和祖父有过无数次的争论,他认为,光有勤奋远远不够,尤其是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刻苦用功,最重要的是要把劲儿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要讲究用力的方法。凭着这股精神,他把自己的工作千得有声有色。
此刻,重新思考爷爷、二叔的话,觉得他们的主张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用力、方法、效率,其实构成了勤奋的三个支点。
我们这个民族是讲诚信的。“要诚实,不说谎”,妈妈从小就这样教育我; “言必信,行必果”,爸爸多次引用圣人的训话诫我。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曾多少次因为说真话受到老师的表扬,也曾多少次因为不想说违心的话而与同学伙伴关系紧张;我曾多少次为了承诺而付出了卓绝的努力,也曾多少次为了诺言而让自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历练。我骄傲,我无悔,先辈的血液旱已化为我一言一行的坐标,永不易革。
我们这个民族是讲和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说的是家庭内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和谐,父母、叔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认真地实践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是邻里、乡党各成员之间相处的和谐,母亲、姑姑,她们用自己的笑容演绎着。“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则说的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叔叔、阿姨以及更多的长辈在默默地为我们示范着。
名片上的内容各有不同。长辈们对传统有着各自的理解,传统在他们身上有着不尽相同的呈现。世代相传,传统也在变,变得更加灵动,更有生命力。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成为长辈,到那时,我们会成为令后辈骄傲自豪的名片吗?
让我们大声回答:能!
◇阅卷组意见:本文从民族传统传承的角度解读长辈,是很智慧的选择。开篇在明确了长辈是“民族传统的名片”后,明确指出“长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为下文以历史纵深为经进行“重读”定下了基调。“言必信,行必果”“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等名言暗点民族传统之源,并以自己的长辈如何教育后辈、长辈如何身体力行,具体阐释了民族传统薪火相传的旺盛生命力。结尾的问答,铿锵有声,表达了将民族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信心。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大气,解析详尽,展示了较好的说理功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