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读
深化创新改革 形成思辨风格
2017年是上海高考改革的元年,社会各界对于今年高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改革不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优化。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年来已形成的注重思辨的风格,算是过去的尊重和传承,但也有新的亮点,有了很多的惊喜。
“预测”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考生对这一题目都有话说,但“话”说得好与坏恰恰是考生不同作文水平的体现。“预测,是指预先推测”,题目先给预测进行界定。“预先”突出超前性,“推测’’有推理的意思,意为所做的思考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空穴来风,因此“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但由于是“推”,意味着还没有发生,所以必然
会有一定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此,对于预测,我们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哪些能信,哪些不能信需要考生辩证地去思考。
再次,“生活充满变数”为思辨创造了至少一个方面的可能。既然充满变数,那还有没有必要预测生活?反过来,因为充满变数,所以预测就更具挑战性,更富有魅力。在魔都上海,“变数”与“预测”互为矛盾。相生相克。
还有,两类“有的人”对预测的不同态度体现了社会的多元与包容。差异既缘于个人秉性趣味的不同,也在于既往预测的准确与否。“乐于接受者”是预测的主要市场,“不以为然者”则倒逼预测不断提升质量。在已经列举的两种情 况之下,存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可能性,比如在某些领域,面对不在少数、泛滥成灾、意图不轨的预测,相比略显轻描淡写的不以为然,决绝的批判和驳斥恐怕是更加正确的态度;还有更加隐晦的,比如对“预测”,除了一般的接受者,存在着实施者和推波助澜者,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接受”,目的或阳光或阴暗,显示着大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这道评论体作文题,评论的对象是“人们对预测的不同态度”。对于这种现象,考生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部分肯定或否定。考生在立意时可就其中一个方面立意,也可两者结合辩证立意,以体现写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
1.从肯定的角度立意:尽人事,顺天意。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借助于大数据可以对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科学而理性的预测,可以让人们制订短期乃至中长期的规划和计划,做出相应的预案和行动准备。预测的不断更新与修正,会使预测的结果更为精准。而所谓的“生活充满变数”“不要预测"的观点,可能是为自己随波逐流寻找的借口。
2.从否定的角度立意:生活因变数而美丽。虽然现在的科技已经比较发达,但生活中处处时时充满了各种变数,完全精准的预测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有相对准确的预测,生活如果完全拘泥于预测,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更为重要的是,媒体或大众对某人某事所做的夸大其词的预测,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干扰,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过于倚重对未来生活的预测,也会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当下的生活与感受。
3.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立意:可以从偏重一者、兼顾“预测”与“变数”的角度辩证地来谈。在肯定或否定“预测”时,文章的主体部分肯定“预测”后,兼顾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变数”的尊重;同理,文章的主体部分否定“预测”后,兼顾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对“预测”的尊重。需要注意的是,文章需要有主体部分的偏重。另外,还可以从两者相互影响的角度辩证地来谈。
范文
预测与立命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赵雷《成都》
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入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试图让所有对自己的预测打脸;生命的后些年,放下骄傲,感慨“精诚之至,哀感之灵,自有命数,亦不能为之挽回”,叹息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预测随遇而安。就这样,我们周而复始地从“不信预测。不认命”走到“后I每不信预测,认命”,吊诡的逻辑就这样闭合得毫无破绽。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在这两种极端中盘旋。首先,对生活的预测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这个物种有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我们无止境地追求意义,形成理性,这决定了我们这个物种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强的理性思维,我们知道要什么也知道要怎样。真相是我们太擅长就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推理了。你从小就知道蜻蜓飞不高那要下雨,你敢说对生活的预测都是空穴来风?对生活的合理预测一定不会偏颇太大。
但我并不想说对“准”的预测就要听之任之。哪怕是再合理的预测,都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能根据现有发生的一切进行预测,而你是个最大的变量。你素来碌碌无为,而下一刻的你可能做出大善,那么原本的预测就会被推翻,反之亦然。由此看来,就算对生活的预测并无不妥,人们也完全可以自我“立命”,当然前提是不完全脱离预测地异想天开。
然而,道理总是简单,现实总是复杂。如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现实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之所以徘徊在“天命不足畏”和“亦不能为之挽回”的两种极端之间,就是因为在“立命”的道路上受挫了,想的比预测更好,做的比预测更糟。事实上,这份焦虑伴随着人类的终生: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我们不知道义无反顾地去改变生活里每一次已能预测到结果的事情会意味着什么,我们焦虑这么做是不是会失去更多。但是我们也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尝试去突破预测的路上也会有欢笑和掌声。但切忌盲目,天马行空并不是笔者所倡导的“立命”。
仔细试想,如果我们事事根据预测如此理性地过活,那么我们人类跟正在日益兴盛的人工智能还有甚区别?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不就因为这一点吗?我们要么真知道水深水浅,要么就以身犯险地去试探,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我们。
先哲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地对自己说:“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阅卷组意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其亮点有三。
一是立意高远,富有思辨性。作者并不否认对生活的合理预测,主张突破预测,为人生立命,“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是巧用连词,结构巧妙。几乎每段文字的开头,作者都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使说理逐层深入。
三是材料丰富,内容翔实。特别是开头引用的赵雷的歌词,既巧妙地引出了论题,又开拓了论题的内涵,还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
从题目到立意到语言表达,本文均符合一类文上的标准与要求。故得69分。
范文二
活在当下,莫问前程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为了更好地生活;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希望活出自己闪亮的人生。而在我看来,前路尚未可知,没必要过多的预测,而应当接受生活的馈赠,过好真正属于我们的人生。
对于那些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的人而言,他们并无可厚非。有些人有上进心,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习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预测规划,按照既定的轨道来行进。那样做可以保证自己有稳定的生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目己的潜能,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但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上进心。我们同样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我们更希望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按照预设好的轨迹前行。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而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我们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们可以决定怎么爱、怎么活。”的确生活永远是自己的,我想,生活的魅力大概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选择对生活进行预测,的确能降低风险,但是如此,我们也许就不能完完全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悲伤。所以,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开自己被预测所主导的生活,用心生活,让自己的心来主导我们的生活。
不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还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的热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生机。《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可谓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的人,对外面的生活充满好奇,不顾守旧老人的阻拦,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放弃了原本平庸但安稳的生活。
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了自己的英雄。马可·波罗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而选择外出探险,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所以,不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用自己的热情与真心,一步一步摸索着过好自己的人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当今社会,许多的人为了安稳的生活,宁愿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而不愿冒险,每目算计着未来的生活,却失去了一份认真生活的本心。而我则认为,前路尚未可知,无论我们未来的生活如何,都是生活给我们的馈赠。所以如今,我们应当努力过好自己现在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锤骟的过程。”生活有无限的可能,与其小心谨慎地生活,不如努力地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阅卷组意见:作者首先鲜明地指出生活充满无限的可能,不必拘泥于被预测的生活中,应该自己去发现生活的美好。生活好比是一道无解的题,没有准确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所以我们不应当完全迷信对生活的预测,而应该自己去探索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并进一步指出生活的魅力便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而不是一味地接受预设好的生活。并举漫游者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有所预测的生活)而选择外出冒险,以及马可.波罗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而选择外出探险等例子来论证,很有说服力。最后结合当前生活谈到我们应当努力过好现在的生活,很有见地。
从题目到立意到语言表达,均符合一类文中的标准与要求。故得67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