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 苏轼

发布时间:2016-09-08 00:00

  花影本来很美,为什么诗人这样厌恶它呢?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诗篇反映了诗人嫉恶如仇的态度,而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参考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相关阅读
1 浣溪沙 宋代 苏轼

导语:浣溪沙是唐代教坊曲名,而最为有名的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创作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那么,《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一首怎样的词作呢?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 【查看全文】

2 定风波·三月七日全文赏析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出自著名的诗人苏轼所写的《定风波三月七日》,定风波三月七日是一篇非常值得赏析的词作,抒发诗人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选择乐观面对的精神 【查看全文】

3 采桑子 苏轼

苏轼写的这首小令《采桑子》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 采桑子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扰 【查看全文】

4 关于中秋月苏轼的赏析

《中秋月》苏轼 赏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节诗歌赏析:《中秋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白日的喧嚣掩去了生命的真实,人们在虚浮的幻象中 【查看全文】

5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诗人苏轼在黄州所作的名诗,抒发作家的孤独的心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 【查看全文】

6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的这首描写女性的诗词是一篇佳作,是诗人苏轼为了他朋友王巩的侍妾宇文柔奴所写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感受一下这首佳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