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2017-12-07 00:00

  【原文】

  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写作背景】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赏析】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

  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相关阅读
1 论苏轼乐观旷达的诗句

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而苏轼的成就最主要在诗词方面,这些诗词中无不体现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 苏轼诗词 【查看全文】

2 苏轼《洞庭春色赋》帖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 【查看全文】

3 苏轼《行香子·秋与》赏析

导语:《行香子·秋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属悲秋之作。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行香子·秋与》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行香子·秋与 宋代 【查看全文】

4 苏轼《青玉案》全诗赏析

《青玉案》 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会湿 【查看全文】

5 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赏析

苏轼笔下的《蝶恋花春景》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蝶恋花春景》的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 【查看全文】

6 望海楼晚景五绝翻译 苏轼

《望海楼晚景五绝》是著名的诗人苏轼的作品,抒发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的感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望海楼晚景五绝》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这组诗共五首,作于公元1072年(北宋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