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著名典故

发布时间:2016-09-02 00:00

  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政论文,和他的词一样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很有说服力。那么除了辛弃疾的文章外,不知道各位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事呢?

  辛弃疾的著名典故一

  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担任过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不久又被罢官。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担任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史上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三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正当他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tuōzhòu)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辑录的有《辛稼轩诗人钞存》,存词六百多首,数量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辛弃疾的著名典故二

  在完颜亮大肆南下的时候,南方和中原群众趁金朝火线充实,纷繁叛逆。济南府有一个农夫叫耿京,也堆积了几十小我停止叛逆,前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步队很快就生长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叛逆兵中最大的一支步队。

  投奔耿京叛逆兵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暴压迫下的费事农夫,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期间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世的时候,故乡已经沦亡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固然在金朝占据区里做过几年处所官,但是内心却一向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汗青,带着辛弃疾登上平地,了望故国的大好国土,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保举到燕京去插手进士测验。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咛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重视沿路的地理情势和金朝外部的政治环境。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咛的事情倒很留意察看。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插手测验,对金朝外部的环境体味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规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计担当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策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遇到来,就构造了一支两千多人的叛逆步队,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叛逆步队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非常欢迎,派他卖力叛逆兵的文书事情,掌管叛逆兵的大印。

  辛弃疾奉告耿京,在济南四周有一支叛逆兵,首级是他熟谙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晓得兵法。耿京听了很欢畅,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未几几天,义端就带着步队插手了耿京的叛逆兵。

  义端到了叛逆兵后,凭着老了解的干系,跟辛弃疾很靠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思疑。哪知义端不怀美意,一天早晨,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叛逆兵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以为辛弃疾引进了特工,大为生机,顿时要把辛弃疾正法。

  辛弃疾诚心肠说:“义端偷印逃窜,我当然该当卖力。请您给我三地利候,让我把义端抓返来。如果到了期限我不克不及把他抓到,情愿接管重刑。”

  辛弃疾获得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公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颤抖嗦,跪在地上告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肝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正视。

  采石大战以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媾和,一面在南方利用招安和弹压两种手腕,诡计崩溃南方抗金的义兵。耿京的义兵遭到了严峻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我们必然要和朝廷获得联络,南北照应;万一我们在这里呆不住,也能够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管了辛弃疾的定见,就派义兵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晓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侍从职员到了建康。宋高宗传闻山东义兵派人来归附,非常欢畅,当天就外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伴随贾瑞上朝,安闲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兵草拟的奏章,陈述南方义兵的抗金环境。

  宋高宗立即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归去处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欢畅兴地分开建康归去。不料,在颠末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动静。本来,在他们分开义兵的那段时候,耿京被人殛毙了。

  殛毙耿京的是个义兵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抓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今后,张安国为了妄图金人的犒赏,勾搭耿京部下另外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兵落空了首级,又不甘心宁肯跟张安国降服佩服金军,大多拆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动静,又是痛心,又是愤恚,必然要撤除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筹议,就有很多将士主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懦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步队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内里设席宴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叮咛兵士让他们出去。

  辛弃疾和同去的懦夫闯进大厅,瞥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手忙脚乱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顿时。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严肃的神采,没人敢脱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颁布发表说:“朝廷雄师顿时就要来了。大师谁情愿抗金的,插手到我们步队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本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令,有上万人情愿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即带着义兵,押着叛徒,直奔南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过,立即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边后,被派到江阴仕进。他不顾本身职位寒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取。厥后,固然做了几任处所官,还建立过一支“飞虎军”,但是一直没有能够或许完成他北伐中原的欲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平生写下了很多反应他的豪宕脾气和爱国热忱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首要的职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n)代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相关阅读
1 辛弃疾水龙吟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是消极的,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 【查看全文】

2 辛弃疾的浪淘沙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全诗描写的是人到中年,有些凄凄惶惶心态,但又不趋炎附势的低姿态。此词当是作者辛弃疾后期的作品。全诗如下: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 【查看全文】

3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辛弃疾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体现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原文翻译是什么?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希望 【查看全文】

4 清平乐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

这阕《清平乐》为诗人辛弃疾的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 【查看全文】

5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在封建社会里,思妇这样的人物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诗人辛弃疾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句句真情,引人泪下。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 【查看全文】

6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答案

通过这首诗作《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表达作者辛弃疾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