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夜眠》白居易

发布时间:2015-01-31 00:00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白居易诗鉴赏: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烂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独树一帜,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刻划,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以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渲染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更令人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出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神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起居习惯,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 卧迟”,颇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可见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不过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取暖,突出老年人的体弱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继续在床上昏睡,生动地描绘出体衰老翁的闲适无聊生活。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清冷,“寒”字补叙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火红的霜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饮得七零八落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岂能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这一切都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睡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 832)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已六十多岁,年迈体衰,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十分寂寞冷淡。诗中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秋雨夜眠》诗歌鉴赏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 【查看全文】

2 《感鹤》白居易唐诗鉴赏

感 鹤 白居易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翩。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不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为难的痴情女诗人

导语: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圭阝(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查看全文】

4 《勤政楼西老柳》白居易

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 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 长庆二年春。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全由对句组成,类似五律的中间两联。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首句以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的诗歌成

导语: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是白居易的相关资料。(更多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的闲适情怀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峰,名家名作不胜枚举。说起唐代的伟大诗人,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恐怕唯有诗魔白居易能与之媲美了。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切,明畅通俗,据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