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四首
白居易
瞿塘峡口水烟低,
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
寒猿闇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
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
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
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
江篱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
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
多是通州司马诗。
白居易诗鉴赏:
《竹枝词》原为巴、渝间民歌,唐诗人顾况、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拟作,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歌咏地方风物习俗及男女恋情。此组诗为白居易元和十四年(819 )作于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任上,叙写听唱《竹枝》歌及其感受。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江面上烟雾迷漫,给人造成一种压抑之感;“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显然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己,故发而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又成为《竹枝》的协奏曲,更加倍衬托出悲歌凄怆的情境气氛。
诗歌写得如此凄婉动人,显然与当时诗人寂寞的心情有关。
第二首写静夜听唱《竹枝》。前两句写哀怨如泣的《竹枝》歌声时断时续,打破了夜静空山的沉寂,而这幽怨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问语说,不直接道出,发人思索,而更觉沉痛可伤。第三句谓这《竹枝》怨歌并非独唱,而是“蛮儿巴女齐声唱”。恋儿巴女,当时对湖北、四川一带男女青少年的一种称谓,因古时称楚国为荆蛮、四川为巴蜀。这齐声所唱之怨歌,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听了,更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诗人喟叹云:可愁煞了江楼上的我这个忠州病使君啊!杀,形容程度很深。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为诗人自指。上首借景寓悲,这里则无穷羁愁尽在“杀”之中,倾怀而诉,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重墨描绘诗人于江楼上所见的“竹枝”歌乡之雨景。前两句描绘舟行风雨中。巴东、巴西,均为郡名,前者在今四川奉节一带,后者在今四川阆中一带。雨脚,雨丝、雨点。三、四两句由第二句生出,绘水边景致。水蓼,蓼科植物,生水边,夏秋间开白色带红五瓣小花。江篱,香草名,亦生于水边。
“冷花”、“湿叶”,雨气逼人;“红簇簇”、“碧凄凄”,描绘歌乡雨景,乡土色彩浓郁而体物入微。
第四首写听江畔唱《竹枝》。前两句写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声曲断咽后声调迟迟,状写《竹枝》歌法,声口宛然。后两句写诗人始悟曲调凄苦,因所唱多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词苦”诗。通州司马,指白居易好友、诗人元稹(字微之)。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因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江陵士曹参军,后迁通州司马,遭遇类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诗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拟《竹枝》抒其“沉愁”(白诗语),通州司马“词苦”诗中所含寓的志士们流离迁谪之悲,及响彻《竹枝》组歌中的辛酸心声,均蕴于苦调、溢于言表,因而,组诗虽语言通俗流畅,却并不失于率直,而颇得蕴藉之神。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的诗全集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朝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查看全文】
2 《杏园中枣树》白居易杏园中枣树 白居易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池上赏析导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下面是白居易的《池上》原文及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琴茶》阅读答案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问。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 [注]兀兀:性格高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池上》译文及注释《池上》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 【查看全文】
6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于选修课《长恨歌》来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一个关于主题的答案,而是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长恨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 【查看全文】